大家好,我是大嘴。4月15日,旭辉永升发布公告,改名为“永升服务”。看到这则公告的时候,大嘴小脑萎缩了下。在大嘴的记忆中,旭辉的物业公司不是一直都是叫“永升服务”的吗?什么时候叫“旭辉永升”的呢?查阅了一番资料,找到了一则2021年的公告,在2021年业绩前,旭辉将“永升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”改为“旭辉永升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”。兜兜转转,2018年上市时是“永升服务”,2021年改名“旭辉永升”,到了2024年又改回“永升服务”。别人是“行不改名,坐不改姓”,永升是“三年两改”,这又是意欲何为呢?国内任何一家房地产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物业公司,而且名字大多都一样,无非是在名称后面带上服务或者物业,比如碧桂园服务,恒大物业,中海物业等。也有一些物业公司在名称上面跟房开刻意弄了点区别,比如雅居乐的雅生活、万科的万物云,但像永升服务这样,名字一点都搭不上边的还真不多。2018年,永升服务正式在港交所上市,赶上当时的物业股风口,永升服务在其后的几年中股价飞涨。三年的时间里,股价涨幅达到了586%。股价上涨的背后是永升服务的营收数据靓丽,从2018年算起到2021年,永升服务营收增长了3.43倍,毛利率膨胀了3.21倍,净利润达到了5.93倍。2021年这一年算是物业股的巅峰,彼时的碧桂园服务总市值一度超过2700亿港元;2020年上市的恒大物业在2021年的总市值也达到了2134亿。之后由于三道红线的出台,房地产商们被带上了紧箍咒,资本市场于是乎先知先觉悄然撤退,物业股也开始了一路下滑。2021年3月,GMT一份沽空报告把永升服务推上了风口浪尖。GMT分别从旭辉低价出售永升给林氏兄弟,第三方项目长期增长,来自关联实体的收入激增等方面进行质疑。表示,永升服务在通过财务操控以满足利润预期。为此,永升专门发文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辩驳。或许是被人扒了底裤,又或者是错了就认,在GMT报告发布的3天后,永升服务就火速召开董事会改名为“旭辉永升服务”了,并在2021年7月,业绩并表旭辉控股。2022年国庆期间,业内称为“优等生”的旭辉集团一纸公告官宣违约,优等生也趴下了。随着旭辉集团的暴雷,旭辉林老板也将旭辉永升摆上了货架。结果,旭辉永升还没找到下家,就被人举报了。一份匿名举报信显示:旭辉永升和旭辉控股进行了多笔可疑关联交易,金额为18亿元。这18亿并非并购收入,实为关联方输出,直白点就是旭辉控股因为自身资金紧张,从旭辉永升拿走了18亿元的资金。因为这封举报信,旭辉永升原本准备好的财报发不出来了,只能停牌,一停就是半年。在停牌期间,旭辉永升换了审计事务所,辞掉了德勤,换成了上会佰诚,并在2023年9月复牌。从后续公布的财报来看,也就是从2022年旭辉爆雷开始,旭辉永升的业绩开始了滑坡,作为跟地产深度捆绑的物业来说,业绩下滑就是关联方输出减少和计提减值的影响。关联方旭辉集团因为暴雷已经靠不住了,必须尽快撇清关系。2023年年底,旭辉永升又召开董事会,提议将“旭辉永升”的“旭辉”俩字去掉,更名为“永升服务”。第一次更名的时,是旭辉如日中天的时候,加上“旭辉”俩字,就是在物业公司身上也绑上“优等生”的标签,加强旭辉控股的联动和协同。第二次更名显然就是永升服务去“旭辉化”,寄希望不受地产的牵连,走出所谓的“独立性”。对于更名,永升服务解释说“更名为永升服务,也是充分考虑新的市场环境和集团发展战略,更名更符合永升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长期独立市场化发展战略,有助于加强永升整体独立品牌的建设。”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你这高举大旗搞“独立化”的背后,业绩始终还是依靠关联方暗度陈仓的支持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“又做又立”吗?关于大嘴今日分享,欢迎留言交流。更多爆料欢迎添加大嘴微信dcrdjh你是不是见不得穷人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